來到部落,如果不認識的我們的傳統建築就太可惜了,現在來跟著阿改一起來認識工寮的細節與背後的故事吧。
Srakaw Djima-竹床
推開門,映入眼簾的是四面牆壁上挑高的竹製平台,這便是傳統家屋中家人們的睡床。根據門口與窗戶的位置和開門方向,爸爸、媽媽與小孩的睡覺位置各有不同。
過去太魯閣的建築多為半穴居,因此房門都是往屋子裡開。為了防範宵小,爸爸通常會睡在門邊第一眼就能看到的位置。妻兒則多睡在門後或靠窗的位置,或是靠近三石灶(rqda),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迅速逃生,或是讓妻小夜間不怕寒冷,可以取暖。
此外,太魯閣族人也會將過世的家人埋葬在竹床底下,象徵著逝者仍與家屋同在。
Gigan/Gapa 烘肉架-傳統建築元素
在支亞干部落許多工寮中,都會有這樣傳統建築設施。太魯閣族語稱為gigan或gapa,中文為烘肉架。
Gigan用線垂釣於rqda(三石灶)上方,距離約50公分不等,長度可調整。早期是利用黃藤(qwarux)和竹子做成,竹子剖半交叉接合用細藤綑綁固定,再用粗的藤綁住竹子架四角往中心打結成一條,再連接到屋頂上並懸吊著。燻架有的接近地面也有的是高高掛著,前者主要是方便煮食;後者除了把獸骨及山肉放置燻乾,也是為防範狗狗偷吃食物而放置高處,如今許多燻乾架不再用竹子,而是用鐵網替代。
燻乾架的設計源自傳統處理食材的方式,早期族人上山打獵,路途非常遙遠,時間短則一個禮拜,長則一個月,因此獵到的獸肉會事先處理,除毛、取出內臟、皮肉分離後才開始燻乾(ayig),烤乾的肉重量變輕,運送方便,同時也能保存較久,因此過去傳統家屋或是工寮裡,常見的gigan,反映的是太魯閣族人重要的生活智慧。
Bling Sapah木窗
太魯閣族語窗戶稱為Bling Sapah,翻為漢語為房子的洞。
過去因為林務局於支亞干山區砍伐檜木與扁柏,因此那個時期,部落許多的建材主要採用這些木材。有趣的是,雖然很多房子興建於當代,窗戶的形式卻與傳統建築非常相似。依據日治時期的文獻紀錄及部落耆老的口傳,過去太魯閣族的建築中,其形式為牆面留下窗口,四邊用木頭支撐,遮蔽窗口的窗板則運用竹子和黃藤編製而成,並用黃藤綁住窗板上部及牆面,固定在牆壁外側。
開窗的方式則是向外推開,再用竹子撐住窗板與牆面。在支亞干部落形成之初,因受到日本政府集團移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,部落中出現許多木造建築,其開窗的方式仿造傳統建築,均是向外推開,只是撐住窗戶的竹子。
Rqda 三石灶
一個家中絕對不可缺少的莫屬Rqda(三石灶)了!一顆標準的Rqda一定要有大中小三個石頭,分別代表爸爸、媽媽和小孩,象徵一個家庭的組成。
Rqda有很多功能,可以用來烤火取暖、烹煮燻烤食物、去除濕氣、杜絕蚊蟲,甚至可以用來儲存食物。
在過去,很常在家中或是在家旁邊圍繞著Rqda生火聊天,在一個家庭中是個很重要的社交場所。然而不只是家中會有Rqda,獵人上山時也會在休息的地方搭設Rqda。假如一位獵人剛好不幸沒有打到獵物,他可以挖掘Rqda的底下,說不定會有上一位獵人留下來的食物。
隨著在Rqda升起的火,煙霧冉冉地穿過工寮的屋頂,往天上飄去。遠方的人看到煙霧從工寮升起,便會稱工寮「會呼吸的房子」,便是那個工寮有人居住,工寮彷彿有了生命,開始呼吸。
- 以上介紹的都是傳統Biyi(工寮)裡面最常出現的元素,下次如果有機會參觀傳統建築時,一起來親身體驗太魯閣族的傳統生活吧!
- 支亞干部落於2021年由「花蓮縣萬榮鄉西林社區發展協會」搭建了一個傳統工寮,並命名為「心工寮」,歡迎大家有機會可以一起來參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