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cture of 阿改玩生活
阿改玩生活
分享給其他人:

那些田裡和山裡出現的「石牆」都有歷史

太魯閣族依山而居,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。今天,我們跟隨阿改一起了解族人的建築空間——Qdrux石牆與坡坎

在過去,開墾土地全憑雙手完成,沒有動力機械的輔助。因此,部落裡的住家周圍或農地上,隨處可見Qdrux石牆的身影。

然而,隨著現代化基礎設施的發展,支亞干部落中山腳下的住家地區已難再見到Qdrux。現在,這種傳統建築元素主要出現在山上的農地及工寮中。

Qdrux的主要功能是在整地過程中,撿拾土地中的石頭並堆置一旁以整平土地。特別是在山坡上的農地,Qdrux通常堆砌成階梯狀的梯田,這不僅增加了農地的土壤比例,擴大了種植面積,同時也有效防止了土石流失

在Qdrux搭建完成後,農人會在其上種植攀附性作物,如bunga地瓜和gisang鵲豆。這些作物的莖葉沿著石牆攀爬,為作物創造了適宜的生長環境。看似不起眼的Qdrux,實則蘊含著家族共同努力留下的汗水與記憶,也記錄了太魯閣族傳統土地開墾與管理的重要知識。

特殊的砌石工法

太魯閣族在堆砌石牆時,會選擇大石頭由下往上堆疊,並在縫隙間填入小石頭。上山的農人或獵人經過時,會再次填入小石頭,形成了錯落有致的石牆紋路。

部落長輩提到,與日本人精緻的石牆相比,後者在石頭的大小和排列上有嚴格的要求,底部到頂端依次由大至小,與族人傳統的堆砌方式大相逕庭。

下次上山若看到石牆,除了遙想長輩們的智慧及辛勞之外,也可以猜看看是族人還是日本人堆疊的喔。

石牆、坡坎
族人們在山上農地堆砌的石牆,作出類似梯田樣貌,防止土石流失,是非常古老的生態智慧

 

坡坎、石牆
支亞干遙拜所(神社)的石牆遺跡,可以明顯看到日人主導的石牆建築,排列方式從底部開始,石頭形狀從大到小。
坡坎、石牆
作為部落家屋界線的石牆

附註:支亞干部落織布工藝師Sayun Kiyu補充,聽長輩說明,石牆位置的搭建,同時也有引水流方向的功能,以防水過大的時候,讓土石流失,於是他手繪大概的施作方式,超可愛。

209674

 

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