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的天氣微涼,騎著摩托車準備與大家會合。路上騎車擦肩的部落族人禮貌性地微笑應對,眼前Maru騎著機車過來點頭打招呼,瞬間反應過來,急忙煞往後看,等等不是要訪問他嗎?叔叔要去哪裡?帶著疑惑到Rubiq家,原來Maru要先上山等我們。
差不多整裝完畢,坐著Apyang的發財車快速奔馳,一路上山路起伏不定,下坡又急上坡,開車的技術很好,沒有熄火。大概轉了三、四個彎差不多要暈車時目的地到了。興奮跳下車環顧山林,是熟悉的景色。Rubiq帶我們找往biyi的小徑,一邊向山坡處叫喊爸爸的名字,一邊尋找Maru走過的痕跡。
木造情懷|山坡上的時光機
Biyi蓋在山坡平緩處,有一點坡度,卻還不用到手腳並用的攀爬動作。周遭種滿檳榔樹,看著樹不高應該是種沒多久,目前部落的地只要種植檳榔通常都是外包給平地人,一種就好幾十年。
走沒幾步就看到屋頂用鐵皮覆蓋的Biyi,屋旁延伸出一個遮雨的棚子,地上還有傳統三顆石頭建的rqda(火灶),正上方還有gigan(鐵架)懸吊著,過去常拿來燻肉及獸骨用,煮完的食物也會放置在上面,防止狗來偷吃,一旁則堆置許多燒材或當作建材的木材。
Biyi的外觀和早期部落用木板搭建的老房子一樣,接近底部受潮腐蝕的木頭,用鐵皮包覆保護著。Biyi裡面許多物件以及擺設都似曾相似,瞬間勾起大家的回憶,桌上古老的燒水壺,放在一旁的菜刀,牆上掛著自製寶特瓶的免洗筷子放置處,以及倚靠在牆角的耕田用具。
Maru拿出一個黑黑的小方盒,讓大家猜做什麼的?看了很久猜不出來,他打開上方的盒蓋,我們才領悟原來是登山時,用來裝便當或是煮飯的工具。門上方並排一個個的圓形盒子,裡面都是製作及修復獵槍的小工具。
大家圍坐在火灶旁,沒有生火,話就開始聊了。
Maru小時候,部落的地不夠用,又需要種植更多的農作物,如旱稻、玉米、花生等,再加上海岸山脈附近的地相對肥沃,許多族人會特地到海岸山脈的山興部落開墾。那個時候,政府開放地供族人耕種,時程不長,差不多七、八年後地就被收走,大老遠離開部落耕種的記憶也就停止了。
山海之間|山興部落的芒草工寮
Maru笑說自己國小能從Biyi跑到鳳林,路程約莫十公里遠,再從鳳林坐鐵牛車到河邊搭船到山興。早期的交通不太方便,大家都是換好幾個交通工具來通勤,有時沒交通工具只能徒步來回部落,當時對他們是家常便飯,現在聽起來,對已經習慣機車汽車移動的我們,他們的過去就像英雄的事蹟般忍不住讚嘆。
在山興部落耕作的期間,他們在當地搭建休憩的工寮,所有建材就地取得,以木頭做為柱子,巨大的芒草作為牆壁隔間、床鋪和屋頂,Maru強調,那種芒草和支亞干常見的不太一樣,莖又粗又長,水牛不會吃。
山興種植的農作物基本上都是自己家族食用,部分有價值的作物則在當地販賣。像是花生相對價錢好,有時揹幾袋過去,賣五、六十塊就很多了,賣完再搭車回部落。
有時家中缺東西也會帶著雞和農作物到山興,或著穿越海岸山脈,到海邊的磯崎部落交換商品。過去許多雜貨店可以接受不用金錢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,所以他們經常換取的物品包含肉類siyang、鹽巴cimu、火柴putung等。
Maru的媽媽特別選擇禮拜六去磯崎部落,因為海邊很多真耶穌教會的教堂。去教會的路程,離那時在山興的工寮約兩個小時的路程,上完教會後再回去已接近傍晚了。
開墾文化|互助、石頭、灑酒
我們問起早期的工寮和現在的差異,Maru記憶中的工寮是不會有水泥舖地,屋子的結構主要用木頭、竹子搭建,悉數取自山林。Maru的爸爸Piring在建造工寮時找朋友一起蓋,也會彼此說好下次誰需要幫忙就會過去,這樣互相幫忙的社會型態,我們稱作Smbarux或Smtuku的換工制度,可見過去部落的團結是在共同的勞動中漸漸壯大。
至於土地dxgal取得的方式,『先下手為強啊!』Maru說。
祖先遷徙過來支亞干的時候,誰先去開墾那塊地,就屬於他了。
開墾完後以石頭為界線,劃分你我的土地後,就開始耕種並搭建工寮。在土地上建造房子時,都會透過儀式傳達給祖靈,祈求保平安。Maru的爸爸是用殺雞或鴨並灑酒做簡單的儀式來完成。
竹管引水
工寮的水必須自己去尋找,以前引水的方式與現在很不一樣,過去是用竹子牽下來,到Maru那年代才用水管。有時接水的水源乾掉後又得另尋水源,族人順著大自然的使用它,不限制誰來使用,也會視水量的多寡選擇接不接水,不會有搶奪gmeeluk的現象。
自從Piring過世,Maru也很少再上來Biyi。他回憶過去Biyi的周圍種植許多農作物,媽媽親手種下鳳梨kalat和苧麻krig,邊說邊模仿媽媽在捲苧麻線的動作,雙手摩擦的聲音也鮮明地留存在Maru的記憶中。
說著說著…他還提及媽媽被蜜蜂追著跑的回憶…
我站在Biyi屋簷下,抬頭看到兩個蜂窩kahat,若是Maru的媽媽在這,應該會急忙地叫喚Piring去摘除吧!
一旁的電燈閃爍著,Biyi還在,Maru和他兄弟還在,他們對你們的牽掛也還在,這裡將繼續使用,延續Biyi的故事。
撰稿人:Yawas Teylung
訪談日期:2020.3.19
照片拍攝:高慕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