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miq的工寮位於Tmurak(黃瓜),順著西林林道往上接近5K左右,進入他們的田之前,必須下切一個急陡坡,我們把車子停在林道,徒步走下去,鋪設水泥的陡坡兩側種植許多大樹,轉兩個彎的下方就是他的工寮,一個平緩的台地上。
我們詢問Tumiq為什麼要在入口和工寮建築的後方種植這麼多大樹?
他笑著說:「我喜歡啊!」,一旁他的丈夫Maru補充道:
「因為我們改變了地形,原來這裡是山坡地,害怕土石流,就在房子的後方和道路兩側種植大樹。」
包括白櫸木tgbil、楓樹dgarung、松樹harung、笳苳樹dara、桑樹kliyut和酪梨,除了酪梨是從市場購買回來,其餘的樹種都是Maru上山打獵的時候,採下小苗移種過來。」,龐大的樹葉壟罩整座工寮,形成巨大的遮陰,整個環境涼爽又舒適。
那些上山時的汗水回憶
這塊農地將近1甲,是一片視野遼闊的山坡地,向北遠眺可以看到支亞干溪灰白的河床。他回憶小時候—大約10幾歲—就跟著家人一起上山工作,那時候還沒有林道,也沒有車子可以快速抵達農田,大家都是用雙腳慢慢地爬上山,來回家中就要半天。
Tumiq晃眼看著整片山,手指著各處說那邊以前有工寮「這裡也有!」。
可見上山務農是過去支亞干重要的生活方式,他說以前走到一半,就會駐足在其中一家鄰居的工寮休息,大夥坐著聊天,主人也會熱情地拿出地瓜bunga和大家分享,不過現在這些工寮都傾頹無人使用了。
Tumiq的祖父Masang Wilang於民國前10年出生,來到支亞干開墾這一大片山坡地,主要種植花生trabus和玉米sqmu,也會種植自家吃的小米masu、地瓜bunga、芋頭sari…等作物。到了採收期,每個人把玉米和花生裝滿麻布袋,沉甸甸的搬下山,再走到鄰村的林榮里販賣,走路的時間幾乎耗盡一整天。
過去部落裡許多的農作物,都是交由林榮國小對面的米店、舊台九線上的店家(現在是美而美早餐店)、還有西林國小第十一任古校長的家販賣,走一趟將近10公里,辛苦的回憶著實令人難忘。
土地的垂直繼承,空間的橫向記憶
Masang過世後,土地由父親Tanah繼承,持續種植花生和玉米。直到民國80幾年,土地再次移轉到Tumiq手上後,因為農作物的價格越來越低,林榮的店家漸漸不收購,轉而種植檳榔sbiki為經濟作物。
Tumiq回憶種小苗的時候,家中兩個女兒都過來幫忙,為了有效管理,整座山拉滿尼龍繩,固定位置後再把樹苗種下去,兩個小女孩滿山跑,歡笑聲不斷;也是在這個時期,他們蓋起工寮。Maru補充說道:『山上的檳榔採收期大約3到5月,正好避開平地採收的1、2月,採收工作則是交由外面平地人的中盤商。』
我們詢問為什麼會在這塊土地搭建工寮,Tumiq很直覺的回應:
「這裡是過去祖父搭建工寮的地方,家族的延續要在這片土地不斷累積。」
從石牆到房屋
一開始祖父很簡易的用竹子djima和芒草qnabil搭建,工寮後側的坡坎Qdrux則是家人們用雙手,把一顆顆的石頭堆疊上去,以防土石流洩。Tumiq和Maru則將原址擴大,打上水泥地形成較為寬大的平地,用木頭建材、鐵皮…等,搭建造出漂亮的工寮。房屋的興建大都由丈夫Maru負責,泥水工程則是找前任村長Ayung和他的父親Heydi一起幫忙。
傳統與現代設施
工寮的建築主要區分為兩個區塊:主體建築為臥室和廚房,用水泥、檜木、木頭建材及鐵皮搭建,附屬建築為烤火區、儲藏區和雞寮,建材用簡易的木材和鐵皮。整個建築配合地形呈現長條的一字型。Tumiq所有的建築陸續搭建,花了差不多三年。
烤火的地方用兩顆空心磚取代原來傳統的三石灶rqda,也有傳統家屋常見的gigan(烘肉架),丈夫maru把打獵用的陷阱固定器bklit和鋼索waya放在上面用火去烘烤,他說這樣就可以把鐵鏽味和人味消去,獵物才敢接近。除此之外,工寮裡也收藏了一些舊物,像是祖父Masan的老照片和遺留的鍋子Limuk。Tumiq笑著說:
『從有記憶以來,這個鍋子就在這裡,和現在的鍋子比重量很重,現在雖然沒有拿來煮,但他就是想把祖父和父親使用過的器具留下來。』
自己養的雞最甜
我們接著詢問為什麼想要養雞,他們說吃過山上的雞就不想吃山下的了,山上的雞很不一樣,吃起來很甜。
他們的雞寮Biyi Rudux分為兩個區域:一個鄰近工寮的左側,一個則是在工寮的下方。原來他們的想法是讓雞在下方的雞寮中睡覺,但後來雞晚上紛紛跑到田裡的大樹上睡,索性雞寮也沒再繼續使用,只留小雞關在籠子裡,長大後放出去滿山跑。要吃雞也不簡單,白天根本追不到,唯有趁著晚上或凌晨,雞還在樹上睡覺,用長長的補雞網,套住他們的脖子往下拉,才能順利地抓到。
儀式與水源利用
興建工寮的時候,Tumiq說大家有做gaya的儀式,立柱時由家中長輩灑一些酒,告慰祖靈祈求興建平安,待房子落成,殺一頭豬進行powda儀式,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分享,並且由家中長輩和教會的牧師一起說祝福的話並祈禱。
這塊工寮有兩處從石縫中不斷冒出水的水源,Tumiq從小看到大,從來沒有乾枯過,水源位於工寮的下方,雖然距離不遠,但山勢很陡峭。起先Tumiq的祖父和父親每天走下去把水扛上來使用,後來Maru從工寮上方不遠處拉了一條水源下來,這兩個天然的水源就讓給下方的鄰田地使用了。我們問Tumiq〝難忘的事情〞。他回憶起某次的經驗。
屍憶:最難忘的回憶
每天早上只要他接近雞寮,那群放山雞就會扯破喉嚨尖叫,踏步過來吃飼料,那天卻異常安靜,他快步走向飼料桶,一具屍體、兩具屍體、三具屍體,他忍住眼眶裡打轉的眼淚,繼續往前走。
雞的脖子被咬出一個大窟窿,眼睛渙散闔不起來,他繞著整座山用眼睛目睹慘狀—檳榔樹下有,巨石上有,坡坎下有,湧泉旁也有……
他看見一隻野狗,舒適地躺在地上,四肢拉得長長的,好像在對他撒嬌,他的眼淚再也忍不住大哭起來,趕緊下山要Maru去處理那隻野狗,往後養雞的工作就交給丈夫了。
還有一次,他在餵雞的時候,注意到一旁堆放木萱板旁發起亮光,仔細一看,居然有蛇!他安靜地煮一鍋開水,用滾燙的熱水去沖,沒想到裡面竟然是三條巨蛇糾纏在一起,嚇得他趕緊跑開。
家族的延續
訪談的最後,Tumiq的女兒Rubiq說小時候他們小朋友很常上山玩,夏天在山上烤肉玩水是她最難忘的經驗,長大了反而很少上山了。Tumiq和Maru看著女兒,指著Rubiq說以後這塊地要留給他了,我相信這一片美麗的土地和工寮,會持續寫下更多的故事和歷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