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cture of Imiq Apyang
Imiq Apyang
分享給其他人:

工寮訪談|Ayung Heydi|用家族築構的工寮史

田野調查、人物訪談

來自部落家族的營造業

Ayung和父親Heydi是支亞干部落裡,少數從事營造業的家戶,我們訪談其他工寮時,許多地主紛紛表示他們工寮的泥水工程是Heydi和Ayung做的,因此我們詢問Ayung為什麼家裡會從事這個行業。

Ayung說他的父親Heydi過去就跟著老人家在部落裡蓋房子,以前的房子以日式的木造房屋為主,許多耆老都擁有修繕及興建的技能,Heydi也在做中學中,培養出造房的興趣。

Ayung的工作與家族背景

民國75年,一個從北部來的老闆進到部落裡找工人,那時Heydi已經50幾歲,整個大社會朝向工業,農業的收入越來越低落,許多青壯年流向大都市,謀求更好的工作,眼看部落農業逐漸蕭條,他主動擔任工頭,召集20幾個青壯年,一起到台北投入營造事業。

民國80幾年,部落許多舊式的房子待整修與重建,正好政府推動國宅貸款,52坪以下可貸100多萬,並向銀行分期還款。Heydi就將事業遷移回部落,協助族人整修及重建房屋;那個時期,部落裡有10幾家的房屋及農舍就是由他們父子蓋的。

家族農業傳承與回憶

目前Ayung家共留有兩間Biyi工寮,其中一間就是因為營造事業,於民國81年興建,為了便於拓展工作,他們將這間工寮作為儲放材料的空間。

一直到民國90幾年,山坡地興建農舍的相關條例逐漸緊縮,生意漸漸沒之前那麼好,他們才於95年後將事業收起來。現在工寮裡主要家裡自食用的雞,固定時間Ayung會前來餵雞。

提到興建房屋,Ayung補充說明支亞干過去有一段很有趣的歷史,他說以前的房子因為都是木造結構,所以可以整間抬起來移動,如果有人要重建房屋,或是將房屋作為結婚的嫁妝,原來的木屋就贈與給其他人。

我們現在對房屋的想法是「不動產」,但原來過去房子其實就像車子一樣,是可以移動的「動產」

移動的時候拆掉底部的板材,用兩根厚實的木條撐起房子,部落裡的年輕人都來幫忙,大約50人一起把房子扛起來,走過馬路,繞過小巷,吆喝著將房子搬移到新地點。木匠師事前測量好新地點的基地並按上柱樁,等房子過來,柱子對準放下去就可以了。

房子在馬路上行走,年輕人一起搬房子,這是許多支亞干人難忘的回憶。

聊起Ayung的工作經歷,他說自己77年退伍後,原來想要當職業軍人,但因為身高不夠,無法進入軍職,就跟著父親在台北從事營造業,之後再隨父親一起回鄉創業。

脅迫下山:洛韶家族遷徙的記憶

他的祖父Walis Yakaw在日治時期曾是Alang Rusaw(洛韶部落)的頭目,父親Heydi在民國60幾年也曾經擔任2屆的鄉代表,加上自己也有從政的企圖心。於是民國95年起,Ayung擔任兩任村長,之後繼續參選鄉代表,雖然失利,但現在也於鄉公所擔任機要秘書,持續為地方服務。

接著他補充說明祖父Walis的事蹟,日治時期,政府對太魯閣族實行集團移住政策,原先居住於立霧溪、木瓜溪流域的族人們紛紛在政策的安排下,遷徙至現今各個太魯閣族的移居地。

一直到1930年代,仍有少數部落不願意配合,持續居住在高山的部落中,洛韶就是其中一個,Ayung說他的祖父Walis後來是被日本人請到新城,雙方商討達一個月後,才同意讓族人遷村。

下山的時候,整個洛韶部落被分配到支亞干及南邊的Ihunang 紅葉部落,Ayung說紅葉那邊有很多洛韶的親戚,他媽媽以前務農的時候,就很常搭乘火車到紅葉販賣農產品並順便探親。

工寮裡傳來柿子的香氣

Ayung家另外一個biyi靠近支亞干溪,大約於民國60幾年興建,原來還有一個烤火房,但某次不慎失火燒掉了,他依稀記得父親在烤火房處理山產,將山肉置放於gigan(曬肉架)上燻乾,如今這裡只留下一間紅磚砌的雞寮,過去曾經拿來飼養豬隻,現在則是養雞。

這塊小小的田,祖母曾經種了很多果樹、如Apu柿子、蓮霧、suyang 芒果、Jianking dowriq龍眼[1]和Blbul香蕉,同時也種許多自食的作物,如Bunga 地瓜、Baun南瓜、Sari芋頭和Pajiq蔬菜。他說,每一次來到這裡,祖母都會拿柿子給他吃,柿子的味道到現在都很難忘,所以Payi過世後,雖然柿子樹沒有留下來,但他重新種起柿子,作為懷念過去長輩在這塊土地辛勞工作的記憶。

[1] 龍眼的族語為外來語,念起來類似河洛語,部落有些人唸jianking,有些人唸lingking。Dowriq是眼睛,兩個字加在一起就是龍眼的意思。

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