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cture of Tapang
Tapang
分享給其他人:

工寮訪談|Bulang|竹屋裡的歲月靜好

人物訪談、田野調查

拜訪Bulang的工寮時天空下著雨,我們圍坐在大石板搭成的桌子旁,聽Bulang說這座工寮的故事。他一邊說,一旁的雞不斷喊叫。我說你的雞好健康,下雨也不會躲進雞寮裡面。他說對啊,山上的土雞吃起來比較甜,也不會生病,其他地方生病(雞瘟)死掉,我這邊都不會,「也許是空氣好吧!」他這樣下結論。

Bulang現在每兩天上來巡一次工寮,大部分的時間交給哥哥幫忙顧雞。雖然已經退休了一段時間,但只要外面有工程找他,他還是會去。女兒問他不是退休了嗎?怎麼還一天到晚出去工作。

習慣了啊,從以前都一直在工作,現在就當作運動。」Bulang簡短的回覆正好說明他勞動的一生。

◊從農家子弟到機械工

國小畢業後,他跟著父親母親一起務農,他們的農田山上山下都有,過去主要種植地瓜、蔬菜等作物,等到土地由他繼承,大約20幾年前改種為檳榔。15、16歲的時候,他的爸爸告訴Bulang:

家裡沒有錢,兄弟又這麼多,沒辦法供給你念書,不如你去學機械,比較好找工作。

正好芥菜種會在花蓮市的豐川開設「義工學校」,學校的課程主要為短期的職業訓練,讓學生可以快速的學習謀生技能。因為對駕駛很有興趣,所以他選擇就讀機械科,畢業後順利考上駕駛執照。

◊從計程車司機到重機操作手

20幾歲初,他就在花蓮市從事開計程車的行業,後來又跑去瑞穗載泡溫泉的旅客,一路做到30歲,「我對開車很有信心」他很有自信的說。

31歲他改行回部落,正好支亞干溪旁的輔導會在開採石礦,他就投身開卡車、開怪手的工作,技術越來越熟練後,他還特地上台北考試,取得重機械駕駛的執照。做了一段時間,他又短暫的離開部落,跑去印尼雅加達加入一個電焊的工程,半年後,工程結束了,他又回來繼續開怪手。

現在部落裡60、70、80幾歲的老人家,很多都有去過阿拉伯,我已經是最後一代的了。

那個時候有很多到海外工作的機會,薪資相對優渥,很多人回來都能蓋房子。鄉公所和村辦公室也會幫忙宣傳,因此為了生活,許多部落中壯年的人都去了。

Bulang的駕駛工作,跟著老闆做了很多的地方,輔導會、荖溪、鯉魚潭,最後在秀林鄉的和平村退休。

◊回歸部落:卡車司機的新人生

他的工寮有兩座建築,一個是用木頭和鐵皮搭建的工寮,旁邊則是用木頭和竹子搭建的附屬設施—雞寮Biyi Rudux。雞寮的主結構是木頭,屋頂和牆面則是用djima(竹子)去搭建,打開雞寮的門,黑覷的空間裡,竹牆透著一點一點的日光。他說會用竹子做牆,就是希望能透氣,空氣對流,雞比較不會生病。

這座Biyi Rudux的形式很像過去支亞干部落裡常見的竹屋,現在已經幾乎看不到,他說這雞寮都不會壞,除非竹子爛掉要換,裡面的木頭已經超過20年了。

◊工寮的意義:家人團聚的樂園

剛退休的時候,他花很多時間在山上,曾經養過100多隻雞,在外地的親戚或是朋友如果生病了,想要補身體,都會跟他買雞來吃,或是Bulang主動送給他。田裡的雞叫聲此起彼落,似乎附和著雞群,他說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是一家人聚在這裡跳舞、唱歌,想吃雞的時候就抓來吃,也不用擔心沒有菜。他說:

「人總是要一個休閒的地方。」他說這是退休後想在山上蓋工寮,想在山上生活最主要的原因。

工寮至今20年,主要由他自己逐步搭建,裡面有臥室、廚房、客廳,儼然一個小家庭的格局。他說房子蓋得有一點規模的時候,其他人笑著說:「Ma su smalu sapah.」(你怎麼蓋房子)。

他補充說因為以前的工寮都很簡單,用竹子和茅草、小小的,夠用就好,現在蓋得設施比較完備,就是希望能更長久的使用,家人上來也能享受更多豐富的山上樂趣。

我們問他以後工寮有什麼規劃,他說自己已經老了,能有什麼規劃,剩下的就交給孩子了。他補充說山上的工作已經越來越少人做,時代不一樣,你們年輕人都在外面工作,不像我們從小就看著父母做,也會被帶去山上,很自然地就會做。

◊山林裡的庇護所

訪問完要離開前,我們指著工寮前一棵高大的kliyut(桑樹)說好漂亮,樹根盤踞用石板堆砌的擋土牆,穩穩地抓住地盤不讓土石流洩。

Bulang說某次颱風,他騎著野狼上山做防颱工程,沒想到風雨來得太突然,他的野狼被吹到山下。他趕緊捲曲著身體,緊緊地窩在樹底下一直到早上,熬過那場激烈的颱風,還好有這顆樹。

有樹,有土地,有雞,有工寮,還有人,這就是支亞干的農業生活。


訪談人:Apyang、Pihaw、Yawas、Ciwas

拍攝紀錄:高慕凡

撰寫人:Apyang Imiq

受訪時間:2020.04.24

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