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Yuming」在太魯閣族中,是一個比較中性的名字,我們好奇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名字,他笑著回憶說,以前長輩從事務農,辛勞一整天後,晚上喜歡到隔壁的林榮里去看電影,那個時候林榮火車站還沒撤除,街上很繁華,還有一家電影院,部落裡的人常相約過去。她的母親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去看電影,正好大螢幕上的女主角是影星尤敏,朋友嬉鬧著說:『那乾脆肚子裡的小孩就叫Yuming吧』。
祖傳的山林與傳統生活
Yuming的工寮從日本神社旁的產業道路上山,開車約15分鐘,海拔將近500公尺,從這裡居高臨下,可以遠眺海岸山脈和花蓮溪,視野非常開闊。他說自己一直到國小四年級前,都跟著baki祖父和payi祖母住在山上的工寮,每天獨自一人來回山上山下,走路上學下學,一點也不害怕。
過去baki和payi都住在山上,他很喜歡黏著祖父,即使爸媽和兄弟姊妹已經住在山下的家屋,他還是選擇留下來。那個時候,姑姑也還沒有出嫁,一個房子總共4人,一起在山上生活。一直長到四年級,身邊多了很多玩伴,他才決定下山。
「以前baki和payi在山上過的很〝傳統〞」,這是Yuming的形容。
換工制度與傳統農作
他看到baki的時間,不是上山打獵,就是準備上山打獵,忙著整理狩獵用的工具,每次上山1、2個月,山肉帶回來就休息,周而復始;Payi則一天到晚忙農活和織布tminum。
他們山上的地大約1甲,我們好奇這麼大片的山坡地要如何一個人管理,Yuming說過去部落裡還有smbarux和smntuku的換工制度,今天大家來這塊地幫忙,明天就去下一家,所以粗重的工作都能找到親友協力完成。
以前祖母和母親主要種植小米masu、糯米dhquy、花生trabus、玉米sqmu、地瓜bunga、芋頭sari等自食作物,多餘的則拿去山腳下林榮里販賣,兜售的對象是西林國小第十一任校長古兆昌的家,Yuming說:
「以前的Truku(太魯閣族)雖然賺的不多,但也也不太會花錢,能吃飽最重要。」
工寮的變遷與家族故事
這塊地從祖父轉手到父親,最後再到Yuming的名下,許多事情跟田裡手砌的石磊牆一樣不斷的累積。祖父在現在工寮的位置下方蓋了一間竹屋,那是他們主要生活的空間,祖父過世後,到了民國60幾年,Yuming的爸爸Wilang在現在位置搭建簡易的biyi(工寮),他承襲父親狩獵的技能,工寮作為處理山產和農事休憩的場所。
直到民國70幾年初,Wilang患上糖尿病,就希望待在山上靜養,過山上的生活。於是當鄰居的家屋拆掉後,就撿拾剩下的建材,帶到山上,用木材和鐵皮原址搭建新的工寮。
到了民國80幾年,Wilang交代Yuming要把工寮蓋得更好,因為當時只有一間臥室,家中小孩上來都不能過夜,於是Yuming才再用水泥加蓋臥室和廁所,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工寮樣貌,事實上已經歷了3代,不同的人不斷修繕與增建,累積出這個家族的空間。
最後Wilang於民國95年過世,在山上生活了將近22年。
都市化的衝擊與對山林的眷戀
Yuming的這塊農地也大約在民國70年改變了〝風貌〞。他陳述那時候部落裡很少人做農,年輕人紛紛下山到都市去工作,在缺乏勞動力的狀況下,他們轉作休耕,並跟隨造林補助政策,種起一棵棵的茄苳樹dara和樟樹sakus。當時台灣社會實行以農養工政策,鄉村的勞動力紛紛移轉至都市從事工業生產,Yuming也在那個背景下到都市去。國中畢業後,經林榮人的介紹,他被帶到台北新莊勤益紡織場工作3年,隨後嫁給一位傳道人,他就回來花蓮,跟著丈夫一起從事傳教的工作了。
我們問Yuming:「對這間工寮最難忘的回憶是什麼?」
祖孫情深與對未來的憧憬
她說父親Wilang過世前兩年,家中的孫女已經出生,每到周末教會服侍結束後,就會三代同堂齊聚山上,Wilang最喜歡帶著孫女去工寮上方的水源地抓小螃蟹karang,再一起煮來吃,一家人快樂的待上兩三天。每次只要時間一到,父親就會坐在工寮外面等他們上來;如果那週他們沒去,下週他們上山時,Wilang會問為什麼上週沒有來,可見父親非常期待每個禮拜大家相聚的時光。
Yuming說每一次回來支亞干,大家都習慣聚在山上的工寮而不是平地的家。當訪談接近尾聲時,Yuming望著田裡高大的樹木,好像已經在描繪未來的日子說:
「等到我沒有工作的時候,我也要住在山上,我很喜歡在山上,自己種菜,自己養雞……」
撰稿人:Apyang Imiq
攝影紀錄:高慕凡
訪談時間:2020.3.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