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著支亞干溪闢建的河堤約於民國70年代興建而成,作為隔絕溪水氾濫的保護屏障,但事實上這裡曾經發生兩次嚴重的自然災害。
- 民國 73 年間,支亞干溪上游發生大崩塌,崩塌後之大量土體堆積於河道上形成短暫堰塞湖。不久後該土體自然潰決,巨量土砂往下游運移結果導致壽豐溪下游多處堤防受損。
- 民國79年黛特颱風來襲,位於萬榮鄉西林村旁之堤防潰堤,瞬時大量溪水夾帶砂石流竄西林村及下游千畝良田,造成地方居民重大損失,同時亦對當時之花東鐵路林榮端河底隧道洞口全部堵塞,形成嚴重土砂災害,重創東部鐵路交通幹線,時間長達數十天。
由於長期的氾濫,河道上的火車鐵軌橋常被沖斷,民國71年東線鐵路溪口至林榮火車站改為地下化,同時截彎取直,廢棄原有的林榮火車站。
小故事分享
- 沿著支亞干溪有許多礦場,開採大理石、白雲石、軟玉,居民不免心疑是否長年的山林開發導致地形鬆動,因此自107年起,透過部落會議杜絕業者進入開發。
- 支亞干溪的舊地名為Rangah Qhuni,就是打開的樹洞之意。
- 支亞干溪河床上在日治時期曾經住著居民和房子,是一個部落。部落名稱為Tasil(石頭之意),該部落在日治集團移住時遷往這邊居住,後來被水患沖毀,又遷往至現今西林村第9鄰。
- 支亞干溪上的支亞干橋(豐平橋),過去是連接支亞干、鳳林及壽豐地區,南北往來的重要橋梁,現為歷史建築。興建於1943年,特色為一半底部之拱圈式橋梁由日本人建造,另一半則為國民政府於民國70年代興建。延伸閱讀花蓮縣文化局文物資產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