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支亞干部落裡,雞寮搭建的方式幾乎大同小異,但邊界的設置卻有平地與山上的區別。
山上的工寮不會設邊界,位於平地的工寮則會用鐵網作為界線(ayus),是為防範野狗入侵,避免飼養的雞、鴨受到迫害。
照片中受訪者Beyking回應說,早期部落族人飼養的狗都會訓練,不會隨便亂咬雞、鴨。事實上,傳統太魯閣族的部落生活,每一個家戶的距離較遠,除了住家建築,腹地相對寬敞。大家會將豬寮、雞寮設置於住家附近,狗和禽類的關係因此很近。
日治時期將太魯閣族人集團移住,規劃緊密的住宅區,當人口越來越多,空間相對狹窄,雞寮和豬寮等附屬建物就移至田裡或山上的工寮了。狗持續留在家中,禽類卻遠離了,導致狗和雞的關係越來越遠,也開始出現亂咬家畜的現象。
因此,山區的工寮飼養方式則較多是放養,不會加設鐵網邊界,加上山區不會出現野狗,反而能讓雞活動的空間更大。放養式的雞通常肉質較富彈性,因此部落族人多偏向放養的方式。
至於山上田地的界線則會選擇周邊的樹木以及石頭作為標誌,或甚至沒有明顯的標誌,即使如此,族人都清楚知道彼此的界線在哪裡?很少有越界使用他人土地的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