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cture of Yawas
Yawas
分享給其他人:

山野中的色彩之旅:薯榔採集與植物染色的傳承

跟隨獵人前行,我才意識到,山中並沒有清晰的小徑。一路上,我們得自行開路,跨過倒塌的樹木,攀爬坍塌的山坡,甚至穿越鋪滿黃藤的懸崖邊。汗水浸透衣衫,氣喘吁吁之際,我回頭一看,竟已經快到山頂。

植物染色的祕密

早期的太魯閣族人,以一種名為苧麻(Kriq)的野生植物為素材,經過精心的手工技術,將其纖維(Nuqih)製成線材(Waray),再織成布料。這種技藝在族人的生活中不僅是一種實用技能,更是一門藝術。苧麻纖維製線過程中的每個階段,都有固定的稱呼,細緻而充滿文化內涵。而當這些天然米白色的苧麻線完成後,為了增添服飾與布疋的色彩,族人延伸出了植物染色的工藝。

初探山林:薯榔採集的冒險上山,過河

山林

第一次進入山中尋找薯榔,宛如進行一場尋寶冒險。我先向一位熟悉山林的獵人請教,向他描述薯榔的模樣。他立刻了然,因為最近正好在他的獵場看到這種植物。在獵人的帶領下,我得以踏入這片未曾涉足的山林。事實證明,有獵人引路至關重要,因為薯榔的深咖色塊莖在山野間非常不顯眼,長長的藤蔓葉更是難以辨認。

 

終於,我們在地表發現了被山豬挖出來的薯榔。一開始,我們小心翼翼地搜尋,發現一個又一個的塊莖,興奮地將它們丟進背簍。背簍很快就被填滿,讓人既滿足又擔憂下山的重量問題。最有趣的是,當獵人模仿山豬用力挖掘一顆巨大薯榔時,我才感受到山林中這場人與自然互動的生動趣味。

薯榔,背簍薯榔

染色的啟發:一堂難忘的課

採集回來的薯榔,讓我帶到卓溪的山里部落,向長者學習染色技術。當老人家切開我帶去的薯榔時。

他不禁問道:“你這些是撿來的嗎?”我愣住了,因為我確實沒提及是從地上撿來的。然而,他接著說:“不要懶惰,不要用撿的。”

這番話讓我受益匪淺。原來,撿來的薯榔常常因為被山豬挖出後在地面放置過久,導致內部水分蒸發或纖維化,已不適合作為染材。這次經驗教會我,只有新鮮採摘的薯榔才能染出理想的顏色。

薯榔

  • 乍看很像地瓜的薯榔,切開果實後,呈現鮮紅色的顏色,將其染色後顏色也幾乎一致。

薯榔

  • 將果實切成薄片較好進行染色處理。

杵臼,薯榔

  • 將切好的薯榔莖塊與苧麻線用杵臼一起搗。

薯榔,煮染

  • 搗好後用熱水熬煮就可以上色。

苧麻線,纖維,薯榔,植物染

  • 天然顏料染成的苧麻線球,顏色5 年不褪,是大自然的禮物。
更多的探索:植物染色的多樣性

在學習薯榔染色後,我開始嘗試使用其他植物來探索更多可能性。例如,九芎(Sraw)、七里香(Axir)、月桃(Bsiyaw)、墨水樹與茜草等,每一種植物都有不同的採集方式與染色特性。這些植物所染出的顏色,為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增添了豐富多彩的生命力。

文化傳承的繽紛之路

薯榔採集與植物染色的經歷,不僅讓我體會到大自然的奧妙,也感受到太魯閣族文化的深厚底蘊。這場在山林中的冒險與學習之旅,讓人既汗流浹背又充滿收穫,每一段辛苦的路程與每一次的失誤,都是未來更好作品的基石。


作者簡介

我叫Yawas,是個留鄉部落的孩子。在20歲時踏上編織道路,與部落長者、姐姐以及其他部落織者一起分享交流織布故事。畢業於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,參與過苧麻園(現今稱竹麻屋)學習苧麻照護及刮麻製線,以及不打散學生會,認識泛紋面族群包含自己的歷史脈絡及工藝。在這七年從編織開始找回自我認同,並專注於過去祖先流傳下來的工藝美學,轉譯成淺顯易懂、操作簡單的體驗遊程,繼續讓道路越織越長。

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