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cture of Imiq Apyang
Imiq Apyang
分享給其他人:

基魯彼令:返鄉築夢,讓部落故事被看見

從都市回歸家鄉的抉擇

基魯彼令,太魯閣族青年,現年39歲,現任萬榮鄉公所約僱人員,負責社福及行政庶務。他的故事,是許多離鄉遊子心境的縮影。

成長於花蓮萬榮鄉見晴村(新白楊部落)的基魯,自幼在部落田野奔跑,與夥伴穿梭甘蔗田、抓田鼠,享受純樸自在的童年時光。然而,求學之路將他帶往台北的明志工專,畢業後,他進入台中晶電廠工作,並在當地結婚。

隨著孩子逐漸長大,基魯發現,孩子的朋友竟是電視卡通角色,而非真實的玩伴。這與自己兒時在自然間奔跑的回憶大相逕庭。他渴望孩子能在自己的文化語境中成長,於是毅然決定舉家返鄉。

074ccb56 6e85 4c0a a5ac c1aaea269ac9 e1739600987341
返鄉居住的基魯,常帶著孩子參與社區的活動,照片為颱風天後帶著自家孩子清理山路的倒木
1bbb4330 30ec 48a0 ac4b 3f2ee885d354
讓孩子生活在能夠盡情接近大自然的環境,正是基魯返鄉的最大初衷。

 

投身社區工作,尋找參與的方式

在部落,他積極參與社區事務,曾擔任「簡易自來水委員會」管理員及「社區發展協會」幹部。然而,他發現許多關鍵性的社區工作,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,卻鮮少人願意投入。水源管理工作,例如收取會費、維護水質等,居民多關注水源穩定,卻忽略管理者的辛勞與長時間付出。

 

72372756 10156622147626586 8917629197841596416 n
基魯曾多次參與策劃萬榮鄉內感恩季,擁有豐富的活動辦理經驗
20241103 181404 1
近期,基魯在部落策畫地方夜市,推動地方小農和店家展售的平台,每個星期日晚上可以嘗到許多部落美食。
dd6b55ed d236 4175 82d5 2088ad3d6a20 e1739600939246
擔任山水管理員的基魯,上山巡視及維護水路是日常工作
605b04c6 a79d 46bd b1fb 329720dcc113 e1739601236630
辦理社區活動時,協助各種行政庶務或勞動也是基魯的日常生活之一。

 

此外,在協會工作時,基魯發現年輕人與長輩在社區發展的思維上存在不同的角度。例如,他曾建議透過申請計畫補助來提升社區資源,但長輩較習慣傳統的募資方式,認為行政程序較為繁瑣。面對這樣的文化與觀念差異,基魯開始尋找更適合的合作方式,並逐漸找到與長輩溝通與協作的平衡點,近期更積極參與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的公共事務,期望在傳承與創新間取得共識。

於是,109年,他召集部落青年,共同成立**「花蓮縣萬榮鄉新白楊部落永續發展協會」,希望透過組織力量推動部落新發展。短短時間內,他們舉辦了「部落說故事工作坊」「課輔教育」**等資源,未來則計畫投入長者照護與地方創生。

274920049 10158588465716586 2422914473467588950 n
基魯曾多次與部落長者合作,辦理地方文化推廣的課程
47384074 10155960764771586 7798672552309555200 n
基魯也曾結合部落教育,辦理兒童伴讀課程。

部落未來的可能性與思考

返鄉多年後,基魯深刻體會到,部落的發展仍缺乏共識。有熱忱的人往往缺乏穩定的職業支持,而現有的社區組織也受限於部落內的人際關係與權力結構,導致許多公共事務難以永續推動。

他特別羨慕支亞干部落的青年產業模式,如阿改帶領的組織,他們率先投入部落產業,這種行動力能夠產生「蝴蝶效應」,鼓勵更多青年參與,甚至讓長輩重新認識青年的價值。

體驗產業可以成為部落經濟的發展方向,但不能只是SOP化的旅遊行程。」,基魯指出,許多部落的觀光模式大同小異,竹筒飯、烤山豬肉、穿傳統服飾拍照等,都是以遊客為中心,卻忽略部落內部的培力與產業延續性。

如果要做深度旅遊,就應該真正踏實地走進部落,與族人學習。

太魯閣族有著豐厚的歷史與文化,然而,過去的故事缺乏傳媒紀錄,導致社會對原住民仍存有刻板印象。因此,他提出「故事私房書」的概念—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這些故事蘊含著價值,如何整理並轉化,使其成為部落發展的一部分,正是他最想努力的方向。

與家鄉共生

基魯彼令的故事,是部落青年在家鄉與現實間掙扎的縮影。他選擇回到見晴村,從各種工作中尋找生存之道,並積極投身社區事務,希望透過新的方式翻轉部落。

返鄉不只是回來,而是重新思考如何與家鄉共生。

在部落的道路上,他仍持續摸索,但他的信念明確——讓部落的故事被看見,讓部落的人找到自己的價值,這才是返鄉真正的意義。

 


照片提供:基魯彼令

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