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育部「青聚點」計畫的在地課程中,我們走進了花蓮縣萬榮鄉最南端的悅付南部落。透過「紅葉福利雞蛋 Balun Ihownang」合作社的社員——美琪、payi Mici 與雅平的陪伴,我們一起走讀部落,沿著生活的路徑,聽見地方的歷史與土地的語言。
🌿 紅葉村與悅付南的名字由來:阿美族與太魯閣族的地名交錯
悅付南部落隸屬於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。紅葉村位於萬榮最南端,是全鄉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。提起「紅葉村」,不少人會誤認為是台東延平鄉的紅葉少棒起源地,其實兩者截然不同:萬榮的紅葉村以溫泉、農業與族群遷徙歷史為特色。

「紅葉」這個名稱源於日治時期命名。據在地耆老轉述,此地最早為阿美族人聚居,山中多有山貓,阿美族人稱之為「Koyo」,日人取其音而命名為「紅葉」。
後來隨著日本政府進行太魯閣族的集團移住政策,來自深山的太魯閣族人遷徙至此,並以「Ihunang/Hunang」稱呼此地。在太魯閣語中,「hunang」一詞說法不一:有學者指出其意為「狹長、枝葉茂密之地」,也有族人認為是「南方」之意,對應其地理位置——萬榮鄉最南端。(可參閱qtai看見原民新聞網的介紹)
雖然今日我們已難以完全考證這些詞彙的原意,但在生活實踐中,族人以「Ihunang|悅付南」稱呼此地,已成為日常口語與文化標記。

⛰ 太魯閣族的遷徙記憶
1914年,日本政府發動「太魯閣戰爭」,為了掌控深山地帶,隨後推行「集團移住」政策,強制將原居於立霧溪、木瓜溪上游的太魯閣族人遷徙至淺山地區。
悅付南正是其中一處遷徙落腳點。起初族人被安置在舞鶴台地,但因缺水源、無獵場,難以生活,於是順著紅葉溪上行,最終落腳在今日的悅付南。這裡融合了多個舊部落後裔,族人自力開墾農田,建起聚落,至今已有超過百年歷史。

♨ 紅葉溫泉與瑞穗溫泉:溫泉裡的時代痕跡
在地族人將萬榮與瑞穗的兩座溫泉分別稱為「內溫泉」(紅葉)與「外溫泉」(瑞穗)。紅葉溫泉泉質為碳酸氫鈉泉,瑞穗溫泉則為硫磺泉。兩處皆在日治時期即被規劃為高級招待所,作為官員休憩之用。


戰後,日本人離台,紅葉溫泉的經營權由在地漢人接手,並持續營業多年。近年因地上權屆滿,土地回歸萬榮鄉公所,目前已暫停營業。
美琪分享,以前通往紅葉溫泉並非現在這座水泥橋,而是以木板拼接的簡易橋樑。她笑說:
「從前母親擔任代表時,某次載著我經過,不敢直接騎過簡易木板拼接的橋樑,就讓我用走的,自己則小心翼翼地在後面牽著摩托車!」

🌊 黛特颱風與「新村」的重建故事
1990年黛特颱風侵襲,挾帶強降雨造成紅葉村第10鄰嚴重土石流,許多房屋被掩埋。Payi Mici 回憶,那天晚上丈夫 Mihang 正在院子休息,突然發現水位已淹到馬路,緊急挨家挨戶通知,才讓大家得以避開災難,所幸無人傷亡。
但原有住宅區因位於河川地,評估後不適宜繼續居住。經鄉公所與省政府協調,於部落東方規劃建設新聚落,稱為「新村」,共安置51戶族人,由省府、鄉公所與居民三方合資建屋。美琪笑說,自己的母親就是土地提供者之一,為新村落成盡了一份心力。

原址雖不再用於居住,後來被簡單整理為一處開放空地。偶爾仍會作為部落活動場地使用,舉辦聚會、傳統祭儀或讓長者散步乘涼。這片土地不再承載屋舍,卻依然盛裝著族人對家屋、災難與重建的集體記憶。(黛特颱風的影像紀錄可參考這個網站)


這趟走讀不只是認識悅付南的地名與故事,更是一次與地方歷史、族群記憶的深度對話。在地圖上的一個小點,藏著數百人的遷徙與生活,而透過雞蛋、溫泉、橋梁與重建之地,我們也看見部落如何一點一滴地在山林與時間中,持續自我延續與重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