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從療癒平台到部落經濟」:部落蛋雞的青年催生者
位處萬榮鄉最南端的紅葉村,有一群充滿熱忱的族人,正努力推動「地方友善雞蛋組織」計畫,為部落注入新的活力。結合了青銀世代、文化傳承、長者就業與照顧,以及友善養殖等多項元素,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合作模式。
目前在「紅葉福利雞蛋生產合作Balung Ihownang」(以下簡稱合作社)擔任經理的雅平,仔細地跟我們說明目前部落合作社的狀況,遇到鄰居親切地打招呼,或是「輕易地」帶領我們進出居民的私人空間,看雞舍的狀況,聊生活瑣事,不仔細辨識,還真會以為來自台北的雅平是不折不扣的紅葉人。
萬榮鄉紅葉村的悅付南部落是一個特別的地方,除了擁有溫泉資源,也是萬榮鄉生產太魯閣族傳統香料—「mqrig」(山胡椒)的重要產地,然而產業結構與其他部落相似,由外地人主導,地方青壯人口流失、缺工、價錢過於低廉及行銷力不足等問題。
雅平經理與紅葉部落的緣分始於合作社於108年籌備期,當時他正在慈濟大學執行USR計畫,協助校內成立「消費合作社」,並牽線合作社的理事主席林榮輝推廣紅葉蛋;同時也規劃以mqrig(山胡椒)為主題的小旅行,雖然最後小旅行沒有順利推動,卻因而結識許多地方人脈,如協助地方編織藝術家林介文推動『裹山計畫』。
USR計畫結束後,恰逢國發會推動「青年培力工作站」計畫,很自然地又被引介至介文帶領的「我們在這裡文化藝術工作室」團隊,在計畫中擔任專職人力,持續參與推動地方編織文化及藝術推廣的工作。
多年的深耕,讓他與悅付南部落/紅葉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。
療癒與生計:紅葉部落蛋雞合作社的故事
2023年5月,青培計畫即將結束,原有意離開的他,面臨原來的合作社經理因生病請辭,留下許多棘手又較為困難的工作得處理,如公共雞舍的搭建、與部落雞農協商雞舍合作及調整、以及即將引進的新雞隻等。
這些工作需同時兼顧養殖技術、雞舍設計與地方溝通等多元能力,難以讓一個新人接手,於是雅平決定留下來。
去年,合作社在原民會產業2.0計畫下,原有10戶雞農合作,在養殖技術及宣傳行銷逐漸完備後,2024年1月起,合作社開始販售雞蛋,並增加雞農至14戶,養殖、溝通輔導、品管、客戶管理、販售是一個複雜的產銷過程,光靠1人之力難以兼顧。
於是合作社又申請勞動部的多元就業計畫,目前正職員工共有5位,大部分也都是地方年輕人,各司其職一起完成這個部落事業。
「不只要販售商品,更是照顧社員!」雅平說。當初合作社的成立宗旨,其一是增加部落長者收入,讓長輩過去擅長的養雞技能重新回到生活之中,持續做有用之人。其二則是藉由共同生產,形成一個互相協助、療育及社交的平台。
比方到了收蛋時間,若有長輩正好身體不適,其他班員就有責任協助。輔導員稽核雞舍的時候,不會只是單純的要求長輩去改善環境或養殖方式,同時也會聊天掌握家中近況,持續評估長者身體的健康程度、持續飼養的適宜性、增加或減少雞隻的可能等。
這一份工作,不只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種與地方相處的生活方式。
逆境求生:部落蛋雞合作社的發展挑戰
合作社推行的無毒雞蛋,以放牧的方式進行養殖,不採用抗生素及藥物,售價相對一般市場還高,合作社以一顆雞蛋11元的價錢跟部落長者收購,成本相對高的狀況下,自然不太可能上架農會或超市通路販售,只得自行開發銷路。
目前行銷通路仰賴理事主席的人脈,如輔大師培中心、50+1社會企業、中廣好物市集等,也自行成立社群專頁及通訊社群,建立自己的顧客群體及管理制度,同時也嘗試開發結合蛋雞的小旅行、DIY體驗、蛋料理,更多元地開發蛋雞不同的立體文化及產業面貌。
部落美景的守護者:每一座雞舍的故事
在太魯閣族的傳統文化中,養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家家戶戶都會自行養雞,雞隻不僅是提供食物的來源,更是陪伴族人成長的重要夥伴。小朋友從小與雞隻親密互動,學習尊重生命、愛護自然的道理。
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,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逐漸取代傳統文化。飼養雞禽不再是部落的日常,許多珍貴的文化也逐漸流失。
這些雞舍經過精心設計,不僅能有效減少臭味,更能融入部落的自然景觀,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。此外,合作社也舉辦多項活動,讓小朋友們學習如何照顧雞隻,認識生命的價值。
透過養雞文化的復興,不僅重拾了傳統,更為部落增添了新的生命力。
- 照片提供:「有限責任花蓮縣紅葉福利雞蛋生產合作社」
- 有意訂購紅葉福利雞蛋的朋友們,除了可以點擊資訊頁的臉書及IG之外,也可用手機掃描下面的QRCODE加入他們的LINE群,更方便的訂閱友善雞蛋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