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,支亞干實驗室推出了一款便攜式織帶機,令學習織布的工藝師們驚艷不已。
這項產品運用了「可拆卸」、「組裝」與「替換」的零件設計,將傳統織帶機化為數個組件,所有配件都能放進一個木箱,方便攜帶用於教學或移地織作。
只需一只箱子便可隨時隨地進行織布,非常便利。
過去,台灣原住民族使用的傳統織布機多由各族自行製作,例如太魯閣族使用的dara(茄苳樹)、skasu(烏心樹)或tgbil(櫸木)等堅硬木材,這些織布機雖然堅固耐用,卻笨重難以搬運。後來引進的紐西蘭桌上織帶機,雖然能製作小型織品,但機台依舊不小且外型不規則,攜帶不便。看到這些不便。
支亞干實驗室的經營者柏翰發揮創意,設計出了這款「帶著走的織布機」,讓編織變得更加靈活輕便,迅速獲得了大家的好評。
為工作而起,為生活而接觸
C-Klab支亞干實驗室(簡稱C-Klab)以Ciyakang支亞干部落命名,八年前青年潘柏翰接手事業並全心投入。最初由父母創立,至今已經營了十多年。
柏翰曾在北部生活數年,卻無法適應城市的快速節奏與擁擠環境,這促使他決定返鄉。回到部落後,木工坊成為他在花蓮的第一份工作,也逐漸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從零開始,一個人的木工桌
「因為我從未接觸過這個領域,只能從零開始學習,投入更多時間研究技術。」柏翰回憶道。除了接受父母的指導,他也積極參與課程、查閱資料,從錯誤中學習進步。如今已經能夠獨立接案,甚至擔任木工講師,並以生活和顧客回饋作為創作靈感,開發出更加簡便實用的產品。
品牌建立與挑戰:創意木工的旅程
在部落創立品牌並非容易的事情,柏翰坦言:「曾因生意不佳感到焦慮,甚至需要兼職,難以靜下心做事!」他笑說:「閒暇時,我還會去幫忙鎖太陽能板的螺絲!」然而,經過不斷的努力與學習,逐漸建立了C-Klab的品牌,透過社群媒體、擺攤銷售及親友分享,訂單也慢慢穩定下來。
打出口碑,專注本分
目前支亞干實驗室專注於木工相關的各種設計和產品製作,並根據顧客需求進行創新。近年來,他試圖聚焦於開發單一系列的產品,尤其是與地方技藝文化結合的織布機,期望在這條專業木工之路上持續精進。
支亞干實驗室的各式商品都可以從經營的網路平台看見
C-Klab採預約制參訪,並在蝦皮商場、Instagram、臉書上展售產品,近期也嘗試結合3D列印技術。歡迎大家認識這位充滿創意的青年木工師傅柏翰!
C-Klab 支亞干實驗室
撰稿人:Haru 黃心慈
訪談日期:2024.09.24
照片提供:C-Klab 支亞干實驗室、Yudaw Icy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