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爾牡丹農莊園|Qalmutan Farm

基本資料表

黃金果、箭筍、健康雞、風味餐、接待家庭

屬性

分享給其他人:

卡爾牡丹農莊園

四代同堂的卡爾牡丹農莊園:傳承與創新交織的家族故事

萬榮鄉馬遠村的「卡爾牡丹農莊園(Qalmutan Farm)」由四代同堂的布農族家庭組成,經營著黃金果、箭筍、健康雞等農牧、加工產品、風味餐與接待家庭。農莊園的命名,來自於布農族的家族姓氏Qalmutan,為的就是讓布農族文化能延綿地傳承下去,不要忘本。

第一代主人Laung Qalmutan生於民國16年,被大家尊稱為Aki Laung[1],除了是獵人、巫醫,更擅長種植、堆疊石牆與背籃製作等,是農莊園的靈魂人物。除了豐富的生活技能,更是馬遠村第一代從南投遷徙到花蓮馬遠村的耆老,有著豐厚的生命故事與文化待挖掘,吸引許多人慕名前來,學習及聆聽Aki的生命歷史與手藝文化。

第二代主人Abu Mangququ(名為Abu;Mangququ為其娘家姓),為在地協會理事長,平日於文健站服務長輩,且擔任過萬榮鄉多屆代表。因人脈廣闊,負責行銷與接單的工作。

第三代主人Laung Qalmutan(布農族男生的名字傳承於祖父的名字+家族姓,為區別第一代主人,以下稱小Laung),平日是一位社工師,假日從花蓮市區返回部落協助務農,繼承Aki Laung所傳承下來的農莊園。

農莊園內第四代小主人Abu Qalmutan(布農族女生的名字傳承於祖母的名字+家族姓),於112年出生,是家族期待已久的小寶貝。

第四代與第一代形成生命寫照的強烈對比,一個是剛誕生的小生命;一個則歷經許多大小事的智慧耆老。

卡爾牡丹農莊園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說起…


20145 0 0
四代同堂的卡爾牡丹,共勞共享地生活在固努安部落。
農莊園經營的起源

卡爾牡丹農莊園共分成3塊不同的基地:海拔600多公尺的箭筍區、種植季節性農作物的水田,以及結合友善養雞的黃金果果園。

其中,黃金果園就位於住家馬遠村固努安部落,果樹下方,滿是健康雞到處遊走,散步覓食。三、四月,螢火蟲點點閃爍於樹梢間,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好地方。最早選地開闢時,Aki Laung做了不祥之夢,夢裡寓意告知需另尋地點居住,多次搬家與占夢才選擇現址定居下來。

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第二代主人Abu Mangququ,曾擔任多屆鄉代表,人人看到總喚她一聲「Tina Abu[2]」、「馬代表」或「馬姐」,由於其好客與熱情,樂於接待客人。常有親朋好友來訪,需要用餐與住宿,第一個聯絡的就是她。

數年前,正好縱管處推動部落小旅行,於是Tina Abu號召族人一起上課學習,由協會申請計畫接受輔導,找出部落特色、風味餐擺盤、遊程規劃與接待等,共同打造部落合作經濟。

卡爾牡丹農莊園真正註冊始於第三代主人Laung Qalmutan,為的就是讓Aki Laung翻山越嶺從南投遷徙到花蓮,一手打造的家園與布農族精神,能夠一直延續下去。

20168 0        卡爾牡丹

 

凝聚部落共識:打造固努安深度旅遊

固努安部落鄰近有許多天然資源及秘境,其中有一處知名秘境「百年榕樹」,被人稱為「阿凡達」,常吸引外地人慕名而來。

於是,Tina Abu運用經營地方多年人脈,召集各方人馬分工,以協會為主導努力完成一次次的深度小旅行。活動內容包含住宿、杵音、DIY體驗及部落走讀巡禮等。

Tina Abu作為重要的媒合角色,將工項分派給適合的族人,農莊園負責風味餐與住宿,導覽與其他主題活動則由不同的族人負責,大家樂於分享固努安部落的真善美,吸引不少國內外旅人前來。

經營數年後,卻因疫情來襲而改變。

20162 0 0 e1725342935394    20163 0 0

20147 0 0 e1725342684853    20148 0 0 1

疫情下的轉變:部落美食與雞事業的完美結合

疫情前,透過協會的互助分工,發展在地部落小旅行。疫情後,為了部落健康與安全,暫停接待遊客。解封後,即使遊客逐漸回流,一家人卻決定暫時不經營住宿,只接受風味餐預約。

熱愛分享在地美食的Tina Abu,以接訂單或預約為主,服務重大慶典或特殊活動等,菜色結合在地食材,如箭筍、蕗蕎、馬告、甜龍筍、南瓜等季節食蔬,製作出一道道特色美食,其中,絕對少不了農莊園的健康雞料理。

農莊園的養雞與雞蛋事業由小Laung一手創立,他規劃於黃金果園友善養殖肉雞,跟雞聊天,觀察牠們的生活動態,是小Laung紓解壓力的方式。他針對雞飼料來源與飲食做了一番溯源調查,且飼養過程無使用抗生素,雞隻與雞蛋送SGS檢驗,認證為零藥殘的健康雞與迪娜Abu蛋。

Tina Abu接手雞事業後,自己到外面吃別人的雞料理,自豪自家農莊園裡的雞最好吃,雞蛋則有濃濃的蛋香,嘴變得很刁,很多老饕們來到卡爾牡丹農莊園,紛紛指定一定要有雞料理,才能解解饞。且逢年過節時,很多人都會打電話預訂健康雞,挺搶手的。

20146 0 0 20548 0 0

20550 0 0 20565 0

20585 0 0 20586 0 0

爺孫齊心:石頭堆砌出友善土地的夢想

走進農莊園,便可見雞隻肆意奔跑追逐,整齊堆砌的石牆蜿蜒延伸,農園內一棵棵落羽松、黃金果樹、甜龍筍、刺蔥和菖蒲…茂盛地展開,迎接友人的蒞臨。

過去Aki Laung嘗試在農莊園種植琳瑯滿目的農作物,如:砂糖橘、柿子、紅藜、南瓜等,因生產季節不一致,需要不同的照顧方式,且缺乏規劃、種植與銷售經驗,主要以自給自足為主。

第三代主人小Laung接手農莊園後,開始思考未來經營模式。因平日還有繁重的工作而無力分身,只能當起假日農夫,除草、種植、友善土地等栽培管理方法,悉數土法煉鋼,一一學習,從多次的失敗中累積,學費自然繳得不少。最後發現單純的種植黃金果與養雞,最適合農莊園的環境與土地。

以前Aki Laung習慣用除草劑解決雜草,小Laung則秉持友善土地的理念,堅持親自砍草,大家一度以為他是專職的除草工人,這也慢慢扭轉Aki Laung舊有的「打藥」觀念。

看著小Laung除草時,常被地上的垃圾、塑膠繩和石頭干擾到心煩意亂,Aki Laung便開始堆疊石頭與撿垃圾,讓小Laung方便工作。

看著一排排由石頭堆砌而成的階梯或小路,都是Aki Laung一顆一顆慢慢堆疊而成,創造出園區別出心裁的美麗地景。

20555 0 0 20556 0 0

20566 0

加工創新:延長大自然的美味

每年的四月初是農莊園位於高山上的箭筍區採收季,這時一家三代凌晨四五點就上山,穿梭竹林裡尋找箭筍。

Aki Laung與Tina Abu負責採收,小Laung則負責抬背箭筍,趕在中午前下山,Aki Laung和小Laung會趕緊剝殼,Tina Abu則忙著整理、真空與銷售帶殼箭筍。趕傍晚五點前送到瑞穗宅急便寄出。忙了一整天,汗水還來不急擦拭,星空已經出來打招呼。很幸運的是,當日採收的箭筍往往都能順利銷售一空。

但有時產量暴增,價格暴跌,看著一堆堆心血採來的箭筍滯銷依舊心疼。這時小Laung就開始思考要如何改善。

小Laung曾接觸過食安與加工品開發課程,有感箭筍與黃金果產季過剩或賣相不好的滯銷問題。於是,113年將箭筍與黃金果送至加工廠製作「箭筍剝皮辣椒」與「黃金月圓酒」等加工品,讓消費者在生產期之外,還可以持續享用來自固努安的伴手禮,未來更期望能開拓更多銷售點,分享部落之味。

20418 0 1

20151 0 0 1 e1725440345948 20157 0 1

共生共享的理想家園:卡爾牡丹農莊園的未來藍圖

隨著Aki Laung年事已高,農莊園的水田區與高山箭筍區不再適合他。

閒不下來的他,乖乖地在農莊園裡,拿張椅子坐在黃金果樹下包黃金果,或逗弄著小曾孫女Abu Qalmutan。有時,逕自於院子地的涼亭編織背籃、接受訪談或躺著聽蟲鳴鳥叫小憩。

以前的Aki Laung不習慣分享一身技藝,現在則樂於受邀至各處擔任講師,進行文化傳承與經驗分享。卡爾牡丹農莊園從Aki Laung厚重的雙手開始,胼手胝足,建立家園並安生立命,憑藉超強的觀察力與學習力,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及經驗,世代累積成為順天應地的智慧,打下穩定根基。

一路摸索,構築生活哲學,期待有一天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經營之道,建構一個平台,集結眾人巧思,以共生共享為基礎,支撐著更大的生活想像與實踐。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夠遊憩共食,並與自然共生,傳承生活與文化記憶,不僅創造多贏,也為卡爾牡丹農莊園注入生命力!

20590 0

20158 0 1 e1725440506242 20159 0 1 e1725440539376

20588 0 20201220 132947 0

有機會來到卡爾牡丹農莊園,一定不要錯過好好地和Aki Laung聊天,認識布農族丹社群的豐富,同時感受及體驗這個四代同堂的家族樂園。

[1] Aki為布農族的阿公稱呼,Laung則是其布農族名字

[2] Tina是布農族對女性長輩的尊稱;Abu為名。

 


撰稿:許華芳

編輯:Apyang Imiq

照片提供:卡爾牡丹農莊園

卡爾牡丹官網連結掃 下方Qrcode

卡爾牡丹農莊園qr code

聯繫方式

連絡電話:0935-089203

分享給其他人:

返回頂端